公司新闻
遥感技术案例(遥感应用案例)
发表日期:2024-08-02

01.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及等级划分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与等级划分:生态洞察的遥感技术应用 植被覆盖度,作为地球表面绿色生命的直观指标,通过地表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与生物多样性。

.-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3.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度。

目估法是根据经验目估判别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具体分为传统目估法、相片目估法、椭圆目估法和网 格目估法。

遥感考古的遥感考古效率高、效果好、花费少

“效率高,效果好,花费少。”刘建国表示。邓飚同时表示,遥感考古推动了考古学向定量化、空间化发展。他认为,考古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应该是考古学家最拿手的;空间,应该是遥感技术擅长的。

遥感技术主要针对地表迹象,尤其对分布范围比较大的迹象把握得比较好。缺点就是费用高,专业性强,所以应用不是太广泛。相对探铲来说,他的破坏性很小。

遥感考古对古代遗迹的破坏相对于传统考古学要小得多。考古发掘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但是许多抢救性的发掘又势在必行。遥感考古是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古代墓葬的构造,尽可能地减小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对河南安阳殷墟的遥感考古中,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分辨率较低而光谱特征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的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与几何关系稳定的航空影像结合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质量,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殷代建筑遗址和墓葬。

DEM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系统应用案例

自DEM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系统启用以来,已成功服务于来自广泛领域的用户,包括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系统以其丰富的数据支持,如高程、坡度、坡向和坡位信息,助力各类项目推进。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本系统数据,对濒危鸟类的典型栖息地进行预测和适宜度评估。

DEM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系统提供了直观易用的数据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查找所需的数据:地图查询和文字查询。在地图查询模式下,只需在地图上选择特定区域,系统将自动识别检索范围内的数据。文字查询则需要用户在输入框中输入经纬度坐标,系统会精确匹配对应的数据范围。

DEM遥感影像数据服务系统是一个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专门为国内科研人员设计的平台,自2009年2月起开始提供服务。它的主要目标是简化对DEM高程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系统内包含两种分辨率的数据:30米的ASTER GDEM数据和90米的SRTM数据。

通过利用ASTER影像立体像对进行高程信息(DEM)提取实验,掌握运用ENVI Topographic功能从ASTER影像数据中提取DEM 的操作,加深对遥感影像信息与DEM 关系的理解。

海岸线和海洋监测:遥感影像在海岸线和海洋监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通过分析影像中的海岸线位置、潮汐带、海洋生态系统等特征,可以进行海岸线变化监测、海洋生态研究和海洋资源管理。 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遥感影像在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案例分析——清镇市喀斯特石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及数据分析

1、通过对本工作区域作业补充调查,建立石漠化强度分级遥感解译标志,同时拍摄相应的野外实况照片,用于石漠化强度判读分析。为了正确解译卫星影像,保证调查准确,先在清镇遥感影像图上标出路线穿越的地点作为标志,结合地形图、地质图沿途查看对照,检验沿线影像预判结果。

2、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解译工作,数据影像文件是2000年度为主的(1:1()万)TMTMTM2三波段假彩色合成数字影像(照片3-1),其光谱效应如表3-3所示,图像已经根据县级行政区域完成分景之间的镶嵌,并进行了几何纠正和统一的投影处理,叠加了以县为基本单元的行政界限。

3、从遥感解译结果分析,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程度相当严重,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照片3-图3-12)。

4、通过对石漠化与自然资源的相关分析中可见,因为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为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温饱问题,人们加重了对贵州原本贫瘠的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通过陡坡垦殖来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从而造成土地退化,循环地扩大和加深了石漠化现象,使土地资源的劣化形势更为严峻。

5、喀斯特石漠化并不是单纯的基岩裸露现象,在喀斯特脆弱环境的背景下,一旦发生就具有很强的生态—经济效应,影响着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和区域贫困(照片5-1)。

6、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陡峭,起伏大,切割深,加之森林植被少,覆盖率低(仅为30.8%),土壤贫瘠,土地利用过度和开发不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遥感卫星应对什么灾害

遥感卫星应对的灾害有自然灾害、森林灾害、矿难灾害、海上灾害以及疾病灾害等。自然灾害 遥感卫星可以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山体滑坡等。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数据,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受灾地区的情况,指导救援和抢险工作。

用遥感卫星应对自然灾害 灾害的常见类型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常见的灾害类型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这些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国计民生带来了严重影响。

遥感卫星可以预防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海洋灾害等灾害。

蛇绿岩套遥感识别

在一些大型的岩石与矿物标准光谱库里面,都包括了蛇绿岩套中部分在遥感上比较重要的岩石与矿物的标准光谱(图1)。其中,蛇纹岩的光谱响应曲线总体上比较平坦。在0.45μm处有较浅的吸收,与三价铁有关;而比较宽的吸收特征集中在0.9μm或0μm 附近,跟二价铁有关。

例如阿曼半圆形超基性-蛇绿岩套,本身就是巨型圆涌构造边缘带的一部分。 (2)圆弧形、圆环形断裂带,破碎挤压带,韧性剪切带,脉岩、蚀变带,包括辐射状、漩涡状线形地质要素。虽然不一定很完整,经过参考一定的遥感图像对比和必要的追索、增补,就会逐步明朗起来,显示出深藏的圆涌构造背景。

沿断裂带分布有一系列蛇绿岩套,其方向同断裂走向一致。断裂北侧是唐古拉褶皱带,属印支期,南侧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带,属燕山期。在区域地球物理资料上,如布伽重力异常呈线状分布,遥感、航磁资料也反映断陷盆地同区域构造线相一致,呈正东西向带状分布,如大断裂南侧的伦坡拉盆地等。

首次在蛇绿岩套中识别出一套早石炭世典型的洋内初始俯冲岩石组合。其中,前弧玄武岩(FAB)为中亚造山带首次发现。首次明确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早石炭世发生了洋内初始俯冲作用。团队提出的古亚洲洋东南段洋内初始俯冲模型,为完善板块初始俯冲动力学模型做出了新的贡献。

东端被中、新生代火山岩掩盖和NNE向大兴安岭主脊———林西深断裂所截。断裂带岩石破碎,糜棱岩发育,在钠长角闪片岩中碱镁闪石的出现,说明这里曾有过高压的构造环境。这是一条众所瞩目的超岩石圈断裂。

位于东乌珠穆沁旗南部,主要包括成矿集中区IV-2的范围。该区以较大规模地出露中晚古生代蛇绿岩套为特征,成矿元素组合亦同此有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Fe、Cr、Cu、Au为主,且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叠加较弱。


Copyright © 2022-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